中药治疗特发性震颤有什么优势?
治疗方法比较多,个体化
辨证要点
1.辨标本以病象而言,头摇肢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为本;从病因病机而言,精气血亏虚为病之本,内风、痰热、瘀血为标。
2.察虚实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即机体脏气虚损的见症属正虚,痰热动风的见症属邪实。
治疗原则
扶正补虚、标本兼顾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根据标本虚实,以填精补髓,益肾调肝,健脾益气养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热,熄风止痉,活血化瘀以祛邪治标为其治疗大法。
分证论治
·风阳内动
症状: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滋生青阳汤。
方中生地、白芍、石斛、麦冬养阴以潜阳;石决明、磁石镇逆以潜阳;桑叶、甘菊、薄荷、柴胡清肝以解郁热;天麻平肝熄风,滋燥缓急。诸药配伍,则滋阴与潜阳,相得益彰,尤适于阳亢较甚者。本证亦可选用滋荣养液膏,药用女贞子、陈皮、干桑叶、熟地、白芍、黑芝麻、旱莲草、枸杞子、当归身、鲜菊花、黑橹豆、南竹叶、玉竹、白茯苓、沙蒺藜、炙甘草治之。本方长于养阴,尤适于虚风内动者。
·髓海不足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善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龟鹿二仙丹。
方中以鹿角通督脉,龟板通任脉,一善温养阳气,一善滋养阴精,均为血肉有情之晶,善补人之真气;人参大补中气,则气之源头得助,气化改善,气血调畅;构杞子滋补肝肾。四味相合,填精益髓,达到补养精、气、神三宝之功。方中尚可加熟地、鳖甲、丹参、赤芍以滋阴活血。有热象者,加知母、黄柏清相火。畏寒肢冷者,加淫羊藿、肉苁蓉温养肾阳。
本证亦可用益脑强神丸:鹿角胶50G,麝香4g、海马50g、龟板胶50g、燕菜50g、西红花50g、玳瑁100g、枸杞子100g、石菖蒲50G,山茱肉75G,桃仁25g、何首乌100g、熟地75G,黄精100g、稀莶草100g、生槐米100G,五味子50g,共为细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日3次,淡盐水送服。本方具益气养血,滋阴潜阳,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之功。
·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头摇肢颤,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送服天王补心丹。
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益气升清;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临证时,可加枸杞、鸡血藤、丹参、天麻、钩藤以增强其养血熄风之效。挟痰者,加半夏、贝母、瓜蒌、橘络祛痰通络。本证亦可用心脾双补丸,药用人参、玄参、五味子、远志肉、麦冬、神曲、酸枣仁、柏子仁、白术、川贝母、生甘草、丹参、苦桔梗、生地、川黄连、香附、朱砂,共为细末,以桂圆肉熬膏代蜜,捣丸如弹子大,每晨嚼服1丸,开水送服。
·痰热动风
症状:头晕目眩,头摇,肢体震颤,手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痒,胸闷泛恶,甚则呕吐痰涎,咳嗽,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沉滑或沉濡。
治法:豁痰熄风。?
方药:导痰汤。
本方以半夏燥湿降逆,茯苓健脾燥湿,湿去痰无以生,陈皮利气,甘草益脾,脾旺能胜湿,利气则痰无滞留,此二陈汤意;制南星以治风痰,枳壳理气降逆宽中。全方合用具有燥湿豁痰、理气开郁之功;应用时,再加皂荚宣壅去垢,导滞以通窍,硼砂除热痰散结,生白芍、生石决明滋养阴血、平肝潜阳,则可增豁痰熄风之效。肝阳亢者,加天麻、羚羊角粉、珍珠粉以平肝潜阳。肝火甚者,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通腑泻热。
本证亦可用化痰透脑丸,药用九制南星25G,天竺黄100g、煨皂角5g、麝香4s。琥珀50g、郁金50g、半夏50g、蛇胆陈皮50g、远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胆50g,共为细面,制大蜜丸,每服1丸,1日3次,白开水送服。本方有理气解郁、豁痰开窍之功效。
【转归预后】
本病多为原发性的,亦可继发于湿热病、中风、中毒、颅脑外伤等疾病。临床多呈缓慢进展加重,·有时病情可暂时停止进展,也有在数年内迅速发展至完全残废者,一般不能自动缓解,治疗较难,预后欠佳。
体质强盛,正气尚充,病程较短的病人,运用中医治疗,部分病人可痊愈,部分病例在一定程度上病情可得到控制。少数气血亏虚,肾阴亏损,虚风内动病人,经益气养血、育阴熄风治疗,也有一定好转。但若失治或调摄治疗不当,以致气血大亏,脏器虚损,则逐年加重,可转为痴呆,每多并发它证而不治。
【预防与调摄】,
增强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导致颤震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尽量保持安定情绪,切忌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受风、受热、受潮,生活要有规律,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饮食清淡,进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忌过咸伤肾之品;防止中毒及颅脑损伤等,对预防颤震的发生都有作用。调摄护理方面,尚应加强功能锻炼,做适量被动运动,按摩肢体,行走等活动要注意安全,做好帮助喂哺等生活护理工作。
【结语】
本病是因内伤或其他慢性病证致脑髓及肝脾肾受损,肌肉筋脉失养失控,发生头身肢体不自主地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病理性质虚多实少,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瘀,治疗则根据标本虚实,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常采用填精补髓、益肾调肝、补气养血以扶正治本、清化痰热、熄风止痉、活血通络以祛邪为其大法。对风阳内动者,治宜滋阴潜阳;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气血亏虚者,宜补中益气;痰热动风者,宜豁痰熄风。若治疗得当,部分病例可以缓解症状。但多数逐年加重,预后不良。所以除药物治疗外,重视调摄与预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献摘要】
《素问·五常政大论》:“其藏肝……其病摇动注恐”;“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春动掉眩巅疾”;“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而用立,土乃青,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原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太阳之政……其病眩掉。”
《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人脾。……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人肾,窍泻无度”;“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张氏医通·颤振》:“颤振之脉,小弱缓滑者可治。虚大急疾者不治,间有沉伏涩难者,必痰湿结滞于中之象。凡久病脉虚,宜于温补。暴病脉实,宜于峻攻。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而脉反虚弱,决无收功之理也。”
《医碥,颤振》:“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由水虚而然,风木盛则脾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风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湿易停聚,当兼去痰。……·风火交盛者,摧肝丸。气虚者,参术汤。心血虚,补心丸。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定振丸。”
【现代研究】
1.治法研究栾氏归纳老年颤证治疗四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法,用于素体阴虚,或久病耗阴损血,虚风内动,药用白芍、生地、麦冬、阿胶、决明子、龟板、牡蛎、五味子、僵蚕、全蝎等;益气养血,熄风通络法,用于心脾俱损,气血不足,药用生地、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地龙、川芎、丹参、赤芍、全蝎等;补气活血,熄风通窍法,用于久病人络,气虚血瘀动风,药用黄芪、赤药、川芎、红花、当地、地龙、桃仁、全蝎、牛膝、丹参、路路通等;清热化痰,熄风解痉法,用于痰热内蕴,阳盛风动,药用胆星、枳实、法半夏、陈皮、茯苓、天麻、钩藤、黄芩、栀子、牛膝、全蝎、僵蚕、厚朴、大黄、竹沥等[山东中医杂志1993;12(4):12]。姚氏对因脾虚气弱,精血不足,不能主持筋脉,产生振掉,以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党参、淮山药、白术、柴胡、升麻、熟地、菟丝子、炙甘草、陈皮、当归、淫羊藿)治之,对脑梗塞所致之下肢不时颤动,从肝旺痰阻,血脉阻痹论治,用化痰平肝,活血通络之剂(竹茹、地龙、川牛膝、全蝎、双钩、丹参、夏枯草、山羊角、赤芍、地鳖虫、天麻、红花、秦艽)·为治,取得较好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11):509]。
2.辨证论治蔡氏辨证治疗加西药治疗帕金森氏病60例,气血两虚,血瘀风动,用定震熄风汤(生地、熟地、天麻、.全蝎、防风、白芍、钩藤、珍珠母、黄芪、党参、细卒、秦艽、蜈蚣、羚羊角粉);痰热风动用控涎熄风汤(白芥子、胆南星、旋覆花、钩藤、天麻、珍珠母、赤芍、葛根、白芍、苏子霜、半夏、薏苡仁、全瓜蒌等);肝肾阴虚;血瘀风动,用育阴熄风汤·(白芍、麦门冬、知母、黄柏、玄参、巴戟天、丹参、钩藤、全蝎、蜈蚣、羚羊角粉、葛根、首乌、山萸肉等)。与对照组30例,均用左旋多巴。结果:两组分别痊愈4、0例,显著进步27、6例,好转19、12例,无效10、12例,总有效率83.5%、60%(P<0.05)[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