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治疗胃癌吗?
可以的
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胃癌的发生与正气内虚、痰气交阻、痰湿凝滞,痰瘀互结有密切关系。胃癌早期,多见痰气交阻、痰湿凝结之证,以邪实为主;中晚期则多见痰瘀互结、胃阴亏虚、脾胃虚寒、气血两虚等本虚标实而以正虚为主之症。临床上多病情复杂,虚实互见。
2.辨胃气的有无 食欲尚可、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搏从容和缓是有胃气之象,病情尚浅,预后较好;反之,则胃气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胃气绝,则五日死。”胃气的虚实,关系着人体之强弱,甚至生命之存亡。
3.辨危候 晚期可见大量吐血、便血、昏迷等危候。
治疗原则
本病多由气、痰、湿、瘀互结所致,故理气、化痰、燥湿、活血化瘀是本病主要治标之法;后期出现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者,则应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进。本病病位在胃,多有脾胃气机阻滞,气化不利,运化无权,在治疗中应始终重视顾护脾胃,勿损正气,也是应遵从的治疗原则。这一点对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疗患者更为重要。只有胃气得充。脾气得健,才能使气血生化有源,也才能助药以祛邪。但补虚时,用药也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呆滞脾胃(,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选用具有一定抗胃癌作用的十草药。
分证论治
·痰气交阻
症状:胃脘满闷作胀或痛,窜及两胁,呃逆,呕吐痰涎,胃纳减退,厌肉食,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开郁至神汤。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脾气健则气机运行正常,痰湿无从内生;香附、当归、柴胡调和肝脾之气血,理气化痰;佐以苦寒的栀子以解痰气交阻郁久之热,以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可加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闷胀,疼痛明显者,可加厚朴、郁金以行气活血定痛;呕吐痰涎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痰湿凝滞
症状:胃脘满闷,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腻。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导痰汤。
以祛痰降逆的二陈汤为基础,加入理气宽胀的枳壳,祛风涤痰的南星,共呈祛风涤痰功效。方中南星、半夏燥湿祛痰力量颇强,故本方是强有力的祛痰剂。若伴腹胀便溏,可加猪苓、泽泻、苍术以利水渗湿,健脾理气。
·瘀血内结
症状:胃脘刺痛而拒按,痛有定处,或可扪及腹内积块,腹满不食,或呕吐物如赤豆汁样,或黑便如柏油样,或左颈窝有痰核,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皮、赤芍、延胡索、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香附、乌药、枳壳疏肝理气,取气行则血行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可加三棱、莪术破结行瘀,但有呕血或黑便者,应注意把握活血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可配伍白及、仙鹤草、地榆、槐花以止血;加海藻、瓜蒌化痰软坚;加沙参、麦冬、白芍糍阴养血。吞咽梗阻,腹满不食者,也可改用通幽汤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胃热伤阴
症状:胃脘部灼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剧痛,进食时可有吞咽梗噎难下,甚至食后即吐,纳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舌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益胃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
方中用竹叶、石膏辛凉甘寒,清胃之热;人参、麦冬益气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其性虽温,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仅无害,且能转输津液,活动脾气,使参、麦生津而不腻滞;配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又可防石膏寒凉伤胃。若大便于结难解,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脾胃虚寒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腹部可触及积块,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食不化,泛吐清涎,面色觥白,肢冷神疲,面部、四肢浮肿,便溏,大便可呈柏油样,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
人参大补元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共奏健脾温中之效。可加丁香、吴茱萸温胃降逆止吐。若肢冷、呕吐、便溏等虚寒症状明显者,可加肉桂、附子即桂附理中汤,以增力口温阳补虚散寒之力。全身浮肿者,可合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利水。便血者,可合黄土汤温中健脾,益阴止血。
·气血两亏
症状:胃脘疼痛绵绵,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眠,自汗盗汗,面浮肢肿,或可扪及腹部积块,或见便血,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
该方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四物汤补血调肝,在此基础上更配伍黄芪益气补虚,肉桂补元阳,暖脾胃。共奏气血双补、补虚暖中之效。此证型多属胃癌晚期,以虚为主,气血两亏,不任攻伐,当以救后天生化之源、顾护脾胃之气为要,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适当配合行气、化痰、活血等攻邪之晶,且应与补益之品并进,或攻补两法交替使用。若气血亏虚损及阴阳,致阴阳俱虚,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则为阴阳离决之危候,当积极救治。
经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已筛选出一些较常用的抗胃癌及其他消化道肿瘤的中药,如清热解毒类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菝葜、肿节风、藤梨根、拳参、苦参、野菊花、野葡萄藤等;活血化瘀类的鬼箭羽、丹参、虎杖、三棱、莪术、铁树叶等;化痰散结类的牡蛎、海蛤、半夏、瓜蒌、石菖蒲等;利水渗湿类的防己、泽泻等。上述这些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药物,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胃癌的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晚期出现合并症及转移,可参见有关章节,辨证论治。病情危重者还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
【转归预后】
胃癌早期以邪实为主,如痰气交阻、瘀血内阻,可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之晶以消除邪实,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法,部分患者病情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转为胃热阴伤、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出现正虚邪盛之势。
胃癌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但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少病人病情可缓解。晚期胃癌可合并肝肿大、黄疽、大量便血、呕血或转为鼓胀等,均为危重难治之证,预后不良。近年来,对晚期胃癌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用中药积极扶正培本,适当辅以攻邪,使不少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预防与调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按时进餐,不食过烫、过冷、过辣、变质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腌熏食品,细嚼慢咽,戒除烟酒;多食新鲜瓜果蔬菜、豆类,适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粗杂粮。既病之后,应注意精神护理,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饮食应尽量做到色香味佳,富于营养又品种多样,如奶类、鱼、肉末、果汁等,有吞咽困难者应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呕吐不能进食者,应适当补充液体、能量和维生素,以维持生命之必须。
【结语】
胃癌一病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病变之初多有胃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等自觉症状,易被勿视;或久患胃痛、痞满等胃病经治无好转者,凡有以上症状持续出现者,应尽快结合现代检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期早期诊断、早朗治疗。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内虚等因素日久而成。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的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痰气交阻、痰湿凝滞、瘀血内结为多见,本虚以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为多见,常虚实夹杂,致使气滞、痰凝、湿聚、瘀血交结于胃腑日久形成积块,胃之升降失调,气阴耗伤,甚至阴阳俱损,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因此以理气、化痰、燥湿、活血化瘀为治标之大法,并根据标本虚实之轻重缓急配合扶正之法是为标本兼治之治疗原则。始终顾护胃气,培补后天,也是治疗的关键之一。胃癌初起以标实为主,久则以正虚为主,常标本同在,虚实夹杂,若邪盛之征如积块较大而质硬、疼痛剧烈、腹满不食等症状突出,而正衰之象如纳食极少,或食人即吐,极度消瘦,大量黑便,甚则呕血等症状明显,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