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县级医院招聘硕士研究生了,为什么感觉技术力量提升却不太明显?

时间:2023-03-11作者:101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23评论:0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是好的平台造就了好的医生,并不是好的医生造就了好的平台。

下面,我就从最主要的几点谈下自己的看法。

(一)硕士研究生属于半成品

从我自身一路走来的经验来看,在国内医学教育系统中,硕士研究生其实只是一类半成品。本科阶段是原材料,硕士阶段是因材施教定方向,博士阶段是方向定型,说白了硕士只是本科向博士过渡的半成品。

硕士研究生已经不再属于全科医生,在拥有所有学科的基本医学常识之上,或因为兴趣爱好,或适逢其会,最终会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一步学习,期间会选择一个此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导师跟随学习。

但是,由于研究生导师基本都在省级三甲以上医院,专业方向非常细化,比如泌尿外科,有些导师只会做结石类的手术,直接导致了他的学生基本也只对结石类手术有学习和练习的机会,结果就是对于泌尿外科剩余90%的手术基本是两眼一抹黑。

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基本在初期是无法独立行医的,更别说能带领科室实现技术的跃迁。

(二)县医院重招聘但是不重人才

县医院招聘硕士研究生的初衷就不是太好,多数的只是为了评审的时候为自家医院镀镀金。等到别人研究生真的到了单位,基本就是放任自流,完全不管。

要科研启动经费?没有。要待遇优待?没有。提出科室建设意见?等开会讨论。

没有人才的培养机制,招再多的硕士研究生也没用,根源问题没有解决。

(三)原有医生梯队的打压

现阶段,占据县医院主流的医生群体,主要还是大专到本科的学历为主。由于先天学历的劣势,很多人终身都会止步于副主任医师。但是,这些新来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说占尽了晋升的优待,晋升年限短,在县医院也没有竞聘制度,基本到年限就升,40岁不到就能升到主任医师。

你们说既有利益群体会看着新人在10年内就爬到在自己头上?来了新人,很多老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打压新人。

越是级别不高的医院,没有公平可言,制度不透明,很多硕士研究生都干不下去。

(四)科室并无学习氛围

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医院,定期科室内或院内都会组织学习会议,分享自己的医疗经验、疑难病例和最新的诊疗模式,让整个群体能持续进步。同时,这些医院有着一定的科研任务,虽然科研本身对临床能力没有直接的贡献,但是这个过程让人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相反,县医院内,由于主流医生群体仍然学历偏低,是无法也不会想要接触国内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研究动态的,研究最多的就是去哪喝酒去哪打牌等等。在这种氛围之下,秀木长久之下也得摧折了。

县医院好比是高中的普通班,实验班的学生下放到普通班,时间久了也会成为普通学生。

(五)缺乏合适的配套设备或人员

西医的医生不比中医的医生,一张凳子一张桌子就能开张,神叨叨地就把病给治了。西医的治疗模式,一个人单打独斗没用,是一个团队的配合。

一个刚到县医院的硕士医生,就算是高年资的医生,要开展一些手术的话,首先就需要相应的专业医疗器械,其次还要专业的辅助科室医生(如B超医生、病理科医生)等,同时还需要相关的较强临床科室(如遇到疑难的跨学科手术,需要上台合作)。要是能提供这么多技术支持,那县医院也就不是县医院了,你说是不是。单独一个医生,本事再大,也是孤掌难鸣。

结语

所以说,县医院的平台本身决定了其医治能力,除非院长铁血改革,彻底更换医生群体和职能部门,才有实现技术提升的可能。但是,院长都是轮换制,往往10年就可能换上三四任院长,在任的院长并不会对医院有长远规划,不会对人才培养过分上心,何谈医院诊治水平的提高呢。

原因就是这些,这些因素也不是什么五年十年计划能解决。只有当全国各省市的头部医院里人才饱和到无法容纳,高学历人才无奈大量下沉到二级医院,目前这样的现状才能改善。

我是黄医生,坚持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临床认识,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如果您或者是您的家人朋友,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人吧,谢谢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