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会影响肝功能吗?

时间:2023-03-08作者:101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42评论:0

1、首先小克来给大家说说胆囊和肝脏的关系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消化功能方面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精神情志方面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

病理上

若肝失疏泄,可影响胆汁的生成、排泄并引起消化机能异常。若胆汁排泄障碍,亦可引起肝之疏泄异常,临床可见口苦、纳呆、腹胀、胁肋胀痛,甚或可见黄疸。常以疏肝利胆之法以治之。

2、中医对胆囊和肝脏关系的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中医有“五脏六腑”的说法,肝脏属于“五脏”的序列,而与之对应的“腑”正是胆。胆汁之所以能正常发挥作用。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到肝。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也反映了肝胆的密切关系,比如怒伤肝,对胆也不好,只有肝胆之间彼此协调,我们的“胆色”才会“壮”,

如果说在健康状态下,肝胆相照的内涵是“一荣俱荣”,那么,到了疾病的状态下,这种关系就会表现为“一损俱损”,因此临床上也有“肝胆同病”的说法。

一方面,进入肝脏的细菌、病毒,如果不能被就地消灭,就可能侵入胆囊,这也是为什么病毒性肝炎后,常会出现病毒性胆囊炎的原因。而胆结石的发生则跟怒气郁积有关,肝“受伤”自然也难免。其他如黄疸、口苦等症状,多也是肝胆有湿热的表现。

胆结石不是单纯的胆囊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肝脏的问题。由于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会导致肝脏的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分泌的胆汁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在胆囊淤积形成胆结石!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它重量大约为3磅左右,位于腹部右上方的肋骨后面,宽度几乎横跨整个身体。它具有上百种功能,是体内最复杂、最活跃的器官。肝脏出现问题是导致胆结石的根本原因,而胆结石又会对肝脏造成二次伤害!

肝脏负责加工、转化、分配及维持机体必不可少的“燃料”供应,比如营养物质和各种能量等,因此任何妨碍这些生理过程的因素都会对肝脏及整个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有害影响。而最严重的干预来自于体内存在的胆结石

所有肝脏疾病都是发生在胆管被胆结石大范围的堵塞。胆结石使肝小叶的结构变形,肝小叶是肝脏的主要结构单位(肝脏包含了多于50,000个这样的结构单位),随之,肝小叶里的循环血流的进出及其内细胞的合成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再者,肝脏细胞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减少肝汁的分泌量。神经纤维也会受到破坏。由于胆结石而引起的长久性窒息最终会损害或破坏肝细胞及肝小叶。纤维组织逐渐取代受损细胞的位置,从而使堵塞进一步加重并且使肝脏血管的压力不断增加。如果肝脏细胞的重生跟不上破坏的速度,人体将会受到肝硬化的威胁。而肝硬化这种疾病通常是能致人死亡的。当大量的肝细胞发生窒息而受到破坏导致肝脏不能执行最重要的生活机能时,人体会出现肝功能衰竭。伴随肝功能衰竭发生的可能还有易倦、意识混乱、手震颤/发抖、血糖下降、感染、肾功能衰竭、水潴留、留血不止、昏迷甚至是死亡。

因此,为了避免胆结石对肝脏造成的永久伤害并从根源上杜绝胆结石的发作,必须在溶石和排石的基础上修复受损的肝脏细胞,恢复肝脏的健康活力,杜绝结石的反复发作。

我是小克大夫,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