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儿容易得中耳炎?
谢谢邀请!
幼儿容易患中耳炎的原因与于幼儿独特的生理构造有关,主要是由于3岁以下儿童咽鼓管较短,并且平而直,位置也是水平位,功能也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在上呼吸道感染时口腔、鼻、咽部的致病菌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的发生,另外,胃食管反流物也会引起急性中耳炎的发生。
中耳炎常见的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会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导致长期耳道流脓和听力下降。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等。
急性中耳炎早期会有耳闷、 耳痛、搏动性跳痛,并伴有头痛、听力减退、低调耳鸣症状。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可达39°C)、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随着病变的进展,会发生鼓膜穿孔,穿孔后有脓液排出,耳痛及全身症状有所减轻。对不会用语言表达痛楚的患儿,常表现为发热、哭闹、摇头挠耳等症状,这时候应该作耳科检查。不要片面的当成一般上呼吸道炎症而疏忽病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抗菌药物的应用要及时及早、足量和足疗程。耳未流脓时可以滴入1%~4%的酚甘油消炎止痛。流脓后应该清洁脓液并用含有抗菌药物的滴耳剂每日3~4次滴入外耳道。同时用0.1%~1%麻黄素液滴入鼻腔,每日3~4次,改善咽鼓管通畅程度,有利于耳道内脓液的引流。当耳痛剧烈鼓膜未穿孔的人,如果全身与局部症状较重,可以行切开鼓膜引流脓液,然后继续应用药物治疗,直到并且痊愈。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