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脑梗高发期,那么脑梗发病前有哪些症状?

时间:2023-03-01作者:101健康网分类:健康知识浏览:33评论:0

谢谢邀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塞都是由于脑内动脉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缺血性脑疾病。这类疾病常在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的基础上因长期吸烟、服用避孕药、饮酒、剧烈活动等因素诱发的,发生前没有明显的征兆,但是会有以上疾病加重和发作的迹象。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主要表现为局部脑功能突然丧失,一般在2分钟内达到高峰,15分钟内恢复正常,但是不会留下重要的功能缺陷。这种情况有时候会反复发作,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脑梗塞的发生。当颈内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缺血时会出现对侧肢体和(或)面部无力、瘫痪、动作笨拙,感觉障碍、构音障碍或单眼失明、失语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缺血时会出现眩晕、头晕、头痛症状,并伴有视野缺损、复视、呃逆、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发呛、共济失调或耳聋、耳鸣、四肢无力、瘫痪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猝倒等情况。

二.脑血栓形成多由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高导致脑血管闭塞而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这种疾病常常会在中老年人安静状态下发生,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1- 3天达到高峰。发病前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容易发生中风的高危因素。颈内动脉系统发生阻塞时会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阻塞时会出现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痪的症状,脑桥梗塞时会出现交叉瘫痪症状,小脑梗塞时会出现眩晕、眼震和共济失调症状。一般不会出现昏迷、头痛和呕吐症状。



三.脑栓塞主要是由于脑外异常物质如凝血块、粥样斑块脂肪、气体、细菌等作为栓子随血液进人脑动脉而形成的栓塞。大多数栓子来自于心脏,发病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多有明确的心脏病史(房颤)或外伤骨折史等。中老年人常常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局灶性脑功能丧失的偏瘫、失语等症状,病情会在24小时内进展到严重状态,一般没有剧烈头痛和意识障碍症状。

四.腔隙性脑梗塞是指直径在15~20mm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发生的部位多在大脑的豆状核,其次是大脑皮层下、脑干及小脑。由于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严重者会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较轻,大多数发病缓慢,一般在12 小时~ 72 小时达到高峰,有些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纯运动性卒中: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疾,而没有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症状。病灶多在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部位。

2.纯感觉性卒中:会出现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症状,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 感觉障碍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时提示病变在丘脑部位。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症状。 病变多在桥脑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

4.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然后出现轻度偏难。病变位置在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部位。

5.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的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步态不稳症状,病变多在桥脑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



脑梗塞诊断仅仅通过症状和体征确诊是不准确的,在发生相应症状时还需要及时进行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方法进行确诊和定位。在平时生活中积极治疗和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等高危因素,可以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